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炫儒(陶其骖)艺术馆

让心灵的声音荡回大地,让理想的翅膀飞上蓝天

 
 
 

日志

 
 
关于我

陶其骖、又名陶炫儒、字天成、号清风斋主。职业书法家、工诗词。专业从事书法研究、创作和教学。驻华使馆国礼书画师、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国碑赋文化工程院《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南昌市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东方书画人物》杂志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诗文学会终身会员、《中华艺术名人榜》创始人及圈主、《中华艺术》电子刊总编。书法每平尺8000元。手机:13607918581。

【原创】沿着旧体新诗尝试的道路前行  

2012-02-29 22:07:48|  分类: 艺术理论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创诗论】

                       沿着旧体新诗尝试的道路前行——读逸叟先生《崖菊碎花》有感 

                                                                    陶其骖
 
          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绝不彷徨也毫无顾忌地前行着。在自己耕耘的园地里,用心血种上自己喜爱的花草,收获一份快乐,这是非常惬意的事。逸叟(王培根)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中国古典诗中,找到了一种开拓的路径,并沿着旧体新诗尝试的道路前行。


         现在大多人写的旧体诗,其实准确点说是格律诗,都按诗的格律而作,却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逸叟先生身体力行,将古老的格律作为参考,大胆尝试创作旧体新诗,不守平仄,“尝试以‘吞吐抑扬 ,开合去入。 ’(汉字读音的气息变化和口型变化)取代平仄”(逸叟语)进行大胆尝试旧体新诗的创作,其创新精神非常可嘉。不管这种旧体新诗尝试会得到何种结果,但至少也是一种尝试的良好的开端。
          
         创作诗,或创作任何文学作品,最关键的在于追求诗意和文意,追求文学之美。写旧体新诗,不过是觉得这样的相对宽律而又有较大自由度的形式比较适合表情达意,能够在意象、音韵、结构、节奏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契合点而已。至于说诗写得好不好,这不能作为衡量这种形式本身的理由。写格律诗的又如何了?未必赶得上唐诗。要知道,诗歌本来就不是这个时代文学中最主流的体裁,而旧体诗在今日诗歌中的地位还比不上新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新时代就会有新时代的文学和诗歌,旧体诗词的改革,就是社会前进的需要和必然。
 
         在旧体新诗创作中,尤其是在民间的创作中,不应拘泥于格律,作者可以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而自然地选取一定的形式限制,只要能够把心中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就好。我个人认为基本的句数、字数仍要遵守,对仗因人而异因诗而异,平仄可以不过分讲究,但炼字炼句仍然重要,音韵上要追求在普通话语境下流畅优美的效果,吟诵起来比较上口。这样做出来的诗词从严格意义上说当然不能算近体诗,甚至连古风都算不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就是明显的例证。这首歌词几乎全是白话,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音律优美,极具古典诗词韵味。又如逸叟先生的《颂草木》:“山野草木志未休,只把根须固荒坵。寒暑侵袭根不枯,风霜浸染叶更稠。 舒枝笑揽长空月,萌芽漫山植芳州。莫道吾辈身卑微,封疆守土胜王侯。”也是例证,难道这样的诗句,用今天的普通话来吟诵,不照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吗?其意境非常好,让人有所领悟。
 
         今天,旧体诗词和自由诗都有自己的天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有不少具备一定文化底蕴的人对旧体诗词感兴趣,但因为时间、精力的限制,格律方面的种种规定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障碍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掌握这些规定,相当一部分人也会对套在诗歌上的枷锁感到厌烦。这固然可以说是时代的浮躁,但未尝不是在这个新的时代对心灵自由的一种释放和追求。再者,格律中的有的部分已然过时,比如仄声中的入声,在语言发展中“入派三声”,如今在普通话里面已经不复存在,只在方言中有所留存。有的旧体诗词在古代可能音韵铿锵,今天用普通话读来却没什么滋味,甚至许多字音的读法不同。而今天总体意义上的旧体诗词教学和研究,也只能通过普通话去实现,这就造成了吟诵字音的不同。所以,旧体新诗用普通话字音入诗,不过分注重平仄或将成为一种可能。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形式也是在不断地更新发展。现代白话文兴起之后,文人们就开始尝试用自由的语言去表达诗意。如刘半农写的“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种在小园里,希望花开好……”,虽然平仄不拘,却也成为了淡雅隽永、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新诗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终于蔚为大观。所以,形式自然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方面,但关键在于作品的情感、思想。进一步说,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这种形式是否适合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让作者的思绪能够充盈在字里行间,紧密地与读者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写诗首先追求的是诗意,格律只是一种规范体裁,并不是唯一的准则。我不反对继续坚持创作极其严谨的格律诗,也希望旧体诗和旧体新诗同时并存和发展。然而,我仍然对旧体新诗的发展潜力是非常看好的。逸叟先生所作的旧体新诗的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期待着旧体新诗的时代即将到来。

 


注——

【入派三声】:古代的声调由平、上、去、入四声组成。古入声字读音的特点是“入声短促急收藏”。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 主要是从在《中原音韵》时代起,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古平,今已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这种语言现象称叫“入派三声”.


  评论这张
 
阅读(572)| 评论(4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